意义只存在于实践之中——

哲学史导论(一)

哲学,和人类一切其他诸学科体系一样,是求真知,进而求真理的学科。在“科学”为关于规律的研究这层意义上来说,哲学也是“科学”。


哲学是认知的科学,研究关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如何可能以及物质世界是如何为人类所认知的规律的科学。


而语言既是哲学的仆从,也是哲学的主人。(并非简单的“工具”)即,哲学的内容与形式,既由语言(符号系统)所构成,又由其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所决定和局限。


哲学史即符号演变的历史。随之,哲学史即概念史。(概念包含符号和其与对象之间的映射)


一方面,哲学史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哲学研究的复合。哲学在时间上显现为哲学史。没有时间而外的哲学,没有超越性的哲学。


另一方面,哲学史是泛空间性及非空间性对象的复合。哲学在泛空间性上显现为此时此地的特定哲学;非空间性显现为彼时彼地符号体系的变形。(无论传达与理解,我们的研究只能关注到两端),这种变形是非空间性的,只发生在逻辑上。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时间和空间不是概念,因为它们没有对象。“时间”和“空间”的语词是一种抽象。“时间”和“空间”是宏观上两种变化的抽象语词,是运动的累加的效果。运动是有规律的杂乱。因其杂乱,具体的运动被抽象为宏观上的变化,而宏观上的变化进一步抽象为“时间”和“空间”的语词。此时此地暗含了一种同一性的假设。只是假设。我们称这些(个)抽象为“时间”和“空间”。彼时彼地的语言(符号体系)里也许不存在那种我们称为“时间”和“空间”的语词。因为语言(符号体系)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


抽象基于我们的生活。抽象能力是语言的前提。(生活包含一切物质及其一切产物)生活不等于生存。没有生存的条件,就没有生活的条件;有生活的条件,必定有生存的条件为前提;但有生存的条件,不一定有生活的条件。只有存在剩余产品后,才开始可能有生活的条件。没有得以生活的条件,则无抽象,或曰抽象能力无法得到发展与应用。哲学最初的形态即是抽象。迄今也仍然是抽象。抽象能力为我们提供语言(符号体系)的规则(语法),规则从生活中转化出符号。这一过程,一方面,既表现为非时间空间性的,但另一方面,必然是时间空间性的。没有变化就没有抽象。没有变化就没有生命。


故,哲学在这个角度是综合的。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时间性与空间性。哲学史即概念史。哲学史研究概念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研究哲学史即是研究哲学的边界。这一过程是循环上升的。相对于其边界而言。


评论 ( 10 )
热度 ( 8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汪坻——希望者 | Powered by LOFTER